蔣毅向游客介紹體驗館。
□ 玉溪市融媒體中心記者 武春榮 劉黎 文/圖
通海紅色印文化體驗館是全省首家以紅色印文化為主題的體驗館,開館以來,體驗館結合通海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優(yōu)勢,強化紅色資源的保護、開發(fā)和利用,深挖紅色印文化的時代內涵和精神特質,創(chuàng)新打造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基地和教育基地,以“印”鑄魂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。
搭建教育基地
“當我看到蓋滿志愿軍戰(zhàn)士印章的花名冊時,立即就回想起當年讀《誰是最可愛的人》的觸動,內心的激動無以言表,蓋滿印章的花名冊透著歷史的厚重感,在那一刻我感覺這段歷史離我們那么近。”時隔多年,通海紅色印文化體驗館館長蔣毅在講述自己的收藏經歷時,仍然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。
從此,以探尋紅色印文化為方向,蔣毅開啟了收藏之旅,直至20多年后,他向世人打開了自己的寶藏。
2022年1月30日,通海紅色印文化體驗館在秀山之麓的縣文化館內揭牌開館,館內面積80平方米,由主展館、體驗區(qū)、前臺展示區(qū)組成,館內共收集了各個歷史時期的近百件紅色印章和印記實物,按紅色印文化學術中梳理歸納的六條主線分設璀璨名印、紅色印譜、紅色篆刻、紅色印信、勒印名物、印鑒復興六大板塊,從歷史和文化兩個角度切入,向參觀者全方位展示紅色印文化全貌。
通海縣文化館館長張懷明介紹,紅色印文化是紅色文化及印文化中的一片亮麗色彩,紅色印文化是反映在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斗爭過程、中國共產黨發(fā)展歷程及社會主義建設進程中,由中國共產黨人、先進文化藝術工作者及人民群眾共同創(chuàng)造的印章文化,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。“當我們面對這一件件紅色印章、紅色印記、紅色印譜,睹物思人,多少前仆后繼的英雄浮現在眼前,他們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熔鑄在一枚枚印章之中、定格在一個個印記之內。通過紅色印文化體驗館這個教育陣地,我們不僅可以傳承中華優(yōu)秀傳統文化,更重要的是從中不斷地獲得中華民族精神的滋養(yǎng),進而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團結奮斗的磅礴偉力。”張懷明說。
講好紅色故事
冬日的早晨,在蔣毅的帶領下,記者走進紅色印文化體驗館,探尋熔鑄、定格在印章和印記內的紅色故事。
“新中國的成立是中華民族復興偉業(yè)中極其重要的篇章。這里有一枚印章,就見證了這一偉大時刻,意義非凡,被人們稱為新中國的開國之印。”體驗館內,蔣毅指著一幅照片介紹,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之印”,是新中國成立后中央人民政府所使用的第一枚印章,曾分別以隸書、宋體、秦篆、漢篆設計了4份印稿,最終選定了銅質宋體字的樣式。歷代的開國之印,字體一般采用篆書,質材非金即玉,比較昂貴,而新中國的開國之印,用材卻是普通的黃銅。
“這枚新中國的開國之印自開館以來,備受關注,通過對這枚印章的展示和解說,各族干部群眾增進了對新中國史細節(jié)的了解。”張懷明說。
隨后,蔣毅又向記者講述了一張泛黃介紹信上“公略縣水南區(qū)蘇維埃政府”印信的由來,以及介紹信主人紅軍女戰(zhàn)士朱明英的故事。介紹了抗美援朝時期的夫妻同心印、各時期蓋不同樣式公章的選民證、新中國初期各大行政區(qū)印鑒等紅色印章和印記實物,還詳細介紹了部分來源于通海本地的藏品。他說:“百年革命史也見證了民族團結與融合,每一枚印章背后都是一個故事,每一個參觀者都能找到與自己或家人有關聯的一枚印章或印記。”
體驗館內各個歷史時期的近百件紅色印章和印記藏品,都與當時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,散發(fā)著濃郁的時代氣息,向每名參觀者靜靜地訴說著那一段段充滿激情的革命斗爭歲月。配合館內藏品,蔣毅還編寫了累計5萬多字的說明,從歷史和藝術兩個角度切入,對展示的印章實物及圖片,從實物特征、時代背景和蘊含的歷史故事等方面進行全方位介紹,展示各民族在黨的領導下,在不同歷史時期共同創(chuàng)造的印章文化,也為各族群眾和中小學生提供了全方位的紅色印文化學習體驗,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奠定了堅實的精神和文化基礎。
構筑精神家園
體驗館將紅色黨史教育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與中國傳統的歷史文化相融合,結合展館現有展陳布局,靈活嵌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民族團結進步內容,讓歷史發(fā)聲、讓文物說話,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,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。開館至今,已先后接待省內學術團體、企事業(yè)單位、學校等50余個單位、群團組織共計1萬余人,引起了社會廣泛關注和好評。
“紅色印文化體驗館的打造,是我們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融入各項文化工作的一個嘗試。今后我們將繼續(xù)融匯各方面元素,打造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,深化教育陣地建設,并積極完善制度設計和活動策劃,進一步發(fā)揮這些文化陣地的教育功能。”張懷明說。